字典APP>诗词古文>李颀生平

李颀生平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查看李颀的诗词古文

介绍

  李颀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什往还。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约在天宝末去世。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

诗歌成就

  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

边塞诗
  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

描写音乐的诗篇
  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

寄赠友人之作
  有《送陈章甫》、《别梁锽》、《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诗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

修道生活情趣
  殷璠称之为"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也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 3卷,但仍有遗漏。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唐诗》。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

猜你喜欢

  • 赵培基

    赵培基,字二维,号鹿宾,平乡人。顺治辛丑进士,官陵水知县。

  • 邹亮

    苏州府长洲人,字克明。少工诗文,轻侠无行。为“景泰十才子”之一。后折节读书,为名儒。正统初,以况钟荐,擢吏部司务,迁御史。嗜藏书。有《鸣珂集》、《漱玉集》。

  • 庄肇奎

    庄肇奎,字星堂,号胥园,秀水人。乾隆癸酉举人,历官广东布政使。有《胥园诗钞》。

  • 杨重玄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开元时进士。事迹据《国秀集》目录。张说为宰相时,重玄赋《正朝上左相张燕公》诗,芮挺章录此诗入《国秀集》。《全唐诗》存诗1首。

  • 郑献甫

    ( 1801—1872)广西象州人,字小谷。道光十五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乞养亲辞官,不复出,自号识字耕田夫。同治间主讲广州、桂林各书院。博览强记,尤熟诸史。为文章直抒胸臆,识见甚卓。有《愚一录》、《补学轩诗文集》等。

  • 方荫华

    江苏武进人,字季娴。赵仁基继妻。与夫唱和,时称佳话。亦善鉴藏书画。有《双清阁诗》。

  •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 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1-2]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

  • 项炯

    (1278—1338)元台州临海人,字可立。少倜傥,端行绩学,通群经大义,为时名儒。尝居吴中甫里书院。工诗。有《可立集》。

  • 吕需

    生于明正德甲戌(1514年),仁和塘栖里人。从小聪慧,日记千言。稍长,倜傥有大志,习举子业,善属诗歌,下笔立就。工书画,贯串诸家,放达不羁,志在四方,慨然有古豪举之气。1530年前后,吕需曾求教于湖州长兴人顾箬溪(应祥)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后任刑部尚书,(按顾应祥约在1516年后奔母丧离职,在湖州住了十五年。)顾以小友待吕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