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陈叔达生平

陈叔达生平介绍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查看陈叔达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叔达是陈宣帝第十七子,容止出众,颇有才学,十余岁时便能即兴赋诗,援笔立成。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后主继位。陈叔达被封为义阳王,后历任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

历仕隋唐
  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陈叔达随陈后主出降,被迁入长安,但却未得任用。大业年间,陈叔达被拜为内史舍人,后外放绛郡通守。
义宁元年(617年),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并攻打绛郡,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攻破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陈叔达被授为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并与丞相府记室温大雅一同执掌机密,参与起草军书、赦令以及禅代文诰。

  武德元年(618年),杨侑禅位,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任命陈叔达为黄门侍郎。武德二年(619年),陈叔达又兼任纳言。

担任宰相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拜陈叔达为侍中。他言语明畅而有条理,每次奏事,满朝官员为之瞩目。对于游历长安的江南名士,也多有推荐、提拔。武德五年(622年),陈叔达进封江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矛盾加剧,多次在唐高祖面前进谗,诬陷李世民。唐高祖信以为真,欲惩治李世民。陈叔达谏道:“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废黜。而且他性格刚烈,若对他加以折辱贬斥,恐怕他会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与愤郁。一旦让他染上难以测知的疾病,陛下后悔都来不及。”唐高祖遂作罢。

  同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尉迟恭手执兵器,进入内宫,向唐高祖禀告:“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我奉秦王之命前来护卫陛下。”当时,陈叔达正在唐高祖身边,便进言道:“建成元吉本未参与举义密谋,且无功于天下,又嫉妒秦王的功勋威望。秦王功盖天下,四海归心,陛下若立其为太子,托以国务,则国家幸甚。”唐高祖同意,不久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晚年生活
  贞观元年(627年),陈叔达加授光禄大夫,后因与萧瑀在御前争吵,被罢免官职。不久,陈叔达因母丧丁忧,并在丧满后被授为遂州都督,但因病未能赴任。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拜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并慰劳道:“武德年间你曾慷慨进言,为我解难。我今以此报答。”陈叔达则道:“我是为社稷着想,并不只是为了陛下。”后来,陈叔达因家庭纠纷,遭到御史弹劾。唐太宗不想张扬他的过错,便让他回家休养,只保留闲散官职。

  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谥号为缪。后追赠户部尚书,改谥号为忠。

家庭成员

父母
陈顼,陈朝第四位皇帝,庙号高宗,谥号孝宣皇帝。
袁氏,陈宣帝昭容,生陈叔达及晋熙王陈叔文、新会王陈叔坦。

兄弟
陈叔宝,即陈后主。
陈叔陵,封始兴王,官至侍中,因与兄长争位,叛乱被杀。
陈叔英,封豫章王,官至司空,入隋后任涪陵太守。
陈叔坚,封长沙王,官至荆州刺史,入隋后任遂宁郡守。
陈叔卿,封建安王,官至中书监,入隋后任上党通守。
陈叔明,封宜都王,官至侍中,入隋后任鸿胪少卿。
陈叔献,封河东王,官至南徐州刺史。
陈叔齐,封新蔡王,官至侍中,入隋后任尚书主客郎。
陈叔文,封晋熙王,官至湘州刺史,入隋后任宜州刺史。
陈叔彪,封淮南王,官至侍中。
陈叔重,封始兴王,官至江州刺史,入隋后任太府少卿。
陈叔俨,封寻阳王,官至侍中。
陈叔慎,封岳阳王,官至湘州刺史,隋军灭陈时战死。
陈叔雄,封巴山王。
陈叔虞,封武昌王,入隋后任高苑县令。
陈叔平,封湘东王,入隋后任胡苏县令。
陈叔敖,封临贺王,入隋后任仪同三司。
陈叔宣,封阳山王,入隋后任泾城县令。
陈叔穆,封西阳王。
陈叔俭,封南安王。
陈叔澄,封南郡王,入隋后任灵武县令。
陈叔兴,封沅陵王,入隋后任给事郎。
陈叔韶,封岳山王。
陈叔纯,封新兴王,入隋后任河北县令。
陈叔谟,封巴东王,入隋后任汧阳县令。
陈叔显,封临海王,入隋后任鹑觚县令。
陈叔坦,封新会王,入隋后任涉县县令。
陈叔隆,封新宁王。
陈叔荣,封新昌王,入隋后任内黄县令。
陈叔匡,封太原王,入隋后任寿光县令。
陈叔叡。
陈叔忠。
陈叔泓。
陈叔毅。
陈叔训。
陈叔武。
陈叔处。
陈叔封。

儿子
陈政德。
陈玄德,生顺州刺史陈仲方。
陈贤德,官至水部郎中。
陈绍德。

轶事典故

  唐高祖曾宴请群臣,席上有葡萄。陈叔达拿着葡萄,却没有去吃,唐高祖便问原因。陈叔达道:“我母亲患有口干病,想吃葡萄却吃不到,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唐高祖流泪道:“你还有母亲可以送食物呀!”

猜你喜欢

  • 陆玠

    (540—576)南朝陈吴郡人,字润玉。好学能属文。举秀才,对策高第。袁枢荐诸文帝,超授衡阳王文学,直天保殿学士。陈宣帝太建初,为长沙王记室。陈叔宝(后主)在东宫,征为管记,除中舍人。后以疾失明还乡。有集。

  •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 朱椿

    朱恒庆,字念占,号椿塘,天津人。乾隆乙未进士,官安塞知县。

  • 吕本中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宗庆

    宗庆,字韵卿,会稽人。稷辰女,青田端木百禄继室。有《古欢室诗稿》。

  • 赵似祖

     赵似祖,字秋客,山东海阳人。道光壬辰进士,官刑部主事。有《希音阁诗》。

  • 李亨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在位7年,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唐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杀张皇后等,拥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将肃宗葬于建陵(今陕西省礼泉县)。

  • 赵溍

    赵溍(生卒年不详),字元溍,号冰壶,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度宗咸淳七年(1271)为淮东统领兼知镇江府(《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咸淳九年,迁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至正金陵新志》卷三)。端宗景炎元年(1276)为江西制置使(《宋季三朝政要》卷六)。《全宋词》录其诗二首。

  • 俞樾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