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高崇文生平

高崇文生平介绍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1]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出身渤海高氏。唐代名将。曾率军击破吐蕃、平定西蜀,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京西都统。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去世,年六十四,赠司徒,谥号“威武”。会昌六年(846年),配享宪宗庭庙。>>查看高崇文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投身行伍

  高崇文生于幽州(今北京一带),生性朴厚寡言,不通文字,但却聪颖敏慧,才智过人。他年轻时,曾在平卢军从军,熟谙兵事。

  唐德宗贞元(785年—805年)年间,高崇文随长武城使、神策行营节度使韩全义镇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他治军有声名,累官至金吾将军。

激战佛堂原

  贞元五年(798年)夏,吐蕃军三万人犯宁州(今甘肃宁县),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战于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军死伤过半。战后,高崇文获封渤海郡王。

平定哗变

  贞元十四年(798年)闰五月十一日,德宗任命韩全义为夏、绥、银、宥四州节度使。德宗命他率长武城部众前往就任。因夏州是沙碛盐卤之地,又时值盛夏,士兵们不愿意迁徙到西北艰苦之地。同月十二日,士兵发生哗变,杀死大将王栖岩,韩全义翻越城墙逃走。时任都虞候的高崇文诛杀了带头哗变的人,此后士兵才安定下来。同月二十七日,德宗任命高崇文为长武城都知兵马使,不颁发敕书,而是让中使口头宣授。高崇文在长武城积粟练兵,声威大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唐宪宗李纯即位,韩全义入朝,高崇文代掌行营节度留务,并兼任御史中丞。

戎麾指蜀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西蜀,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宰相杜黄裳力主讨刘辟,推荐时为神策军将领的高崇文为帅。同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宪宗拜高崇文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左右神策、麟游奉天各地的屯兵进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及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亦共同参战。当时,名声、地位平素便为人们推重的老将很多,都认为自己应当是征讨蜀中的人选,及至宪宗颁诏起用高崇文,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

  高崇文在长武城驻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常常保持着战备状态。他在卯时接到诏命,到辰时便已启程,军中的器械装备与制成的干粮,没有任何缺少的。正月二十九日,高崇文由斜谷出兵,李元奕由骆谷出兵,一同奔赴梓州(今四川三台)。高崇文率军至兴元时,将士们途中在客舍进餐,有人把店主的筷子折断,高崇文便将此人斩首示众。

  高崇文领兵由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直扑梓州。刘辟的将领邢泚领兵逃走,高崇文进入梓州,屯扎下来。刘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责,将被俘的李康交还给高崇文,高崇文因李康兵败丢城,便将他斩杀。

  刘辟命人在鹿头山(今四川德阳县东北)筑城,连结八座栅垒,屯聚一万多兵力,力阻高崇文。六月初五,高崇文击败刘辟。刘辟又在鹿头关东面的万胜堆(今四川德阳县东北)设置栅垒。同月初六,高崇文派骁将高霞寓攻下鹿头城以东的万胜堆,经过八次激战后,攻陷万胜堆,由此可以俯视鹿头关全城。

  六月初八,高崇文在德阳击败刘辟。同月十一日,高崇文在汉州再败刘辟。

  七月,高崇文在玄武击破刘辟军一万人。同月初三,宪宗颁诏,命征讨西川的援军一概听从高崇文的指挥。

  八月十二日,高崇文再次在鹿头关击败刘辟军,其余各军也顺利行进。此外,参战的河东将领阿跌光颜(李光颜)驻军鹿头关西面,阻断刘辟的粮道。不久后,绵江栅守将李文悦、鹿头关守将仇良辅都率城向高崇文投降,还捕获刘辟的女婿苏强,数以万计的士兵投降。攻克鹿头关后,高崇文率军直逼成都,所到之处,敌军无不崩溃,军队在行进中从未受阻。同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并派高霞寓擒获出逃的刘辟。

  高崇文进入成都后,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驻扎下来,让士兵就地休息,市中的店铺没有受到惊动,市场上珍贵的货财堆积如山,也没有遭受丝毫的抢掠。高崇文将刘辟等二十余人送往京城,斩杀刘辟的大将邢泚和馆驿巡官沈衍,对其余的人一概不加追究。对军府的事务,无论大小,高崇文令一律遵从前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时期奉行的惯例,经过高崇文从容不迫的指挥,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

登荣相印

  元和三年(808年)冬,高崇文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

  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五日(11月6日),高崇文病故,追赠司徒,谥威武。

  会昌六年(846年)十月,高崇文与裴度、杜黄裳、李愬同配享宪宗庭庙。高崇文之孙高骈为唐末名将,大破南诏但拒绝进攻黄巢,养兵自重,晚年昏庸,致使被手下将领杀害。

轶事典故

畏惧刘澭
  高崇文平素畏惧保义军节度使刘澭,等到率军讨伐刘辟叛乱时,宰相杜黄裳便让人告诉他说:“如果你不能取胜,便会让刘澭接替你。”高崇文因此能竭力平叛。

识人之明
  西川平定后,韦皋的参佐房式、韦乾度、独孤密、符载、郗士美、段文昌等人都身著白色丧服、脚穿麻鞋,并口衔土块,请求治罪,高崇文将他们全部释放,以礼相待,还拟章举荐房式等人,赠给他们丰厚的财物,送他们前去就任。高崇文看着段文昌说:“你肯定会成为将相,我不敢推荐你。”后来,段文昌果然在唐穆宗即位后拜相。

不纳美妾
  刘辟有两个妾室,有姿色。西川平定后,众将士劝高崇文纳之,高崇文不为所动。监军建议献给朝廷,崇文说:“天子命令我征伐平定刘辟这一凶顽竖子,我应当首先安抚百姓。忙着进献妇女,讨好天子,这哪里会是天子的本意呢!我奉行正义,不做这种事情。”便将二人许配给没有妻室的将吏。宪宗听说此事后,对宦官说:“高崇文得到美丽的女子,既不进献朝廷,又不留给自己,这是忠诚正直的人啊,是田舍人(称人朴直)啊。”

雪天咏诗
  渤海的俗语中称人为“髇儿”,在一天下雪时,高崇文对宾客说:“我虽然是武夫,也有一首诗。”于是吟咏道:“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那个髇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有人将其比作东魏名将高敖曹。

家族成员

家世

  曾祖高艺官至朝散大夫、试汴州长史。

  祖父高夔官至试梁州司马,后赠梁州都督。

  父亲高行晖官至正议大夫、试怀州别驾,后赠户部尚书。

配偶

  董氏汝州长史董同珍之女,后追封郇国夫人。

子辈

  长子高士政曾任金紫光禄大夫、行思王傅、上柱国,封上谷郡开国公。

  次子高士荣曾任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

  三子高士明曾任左卫率府胄曹参军。

孙辈

  孙子高骈唐末名将,官至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后为部下所杀。

猜你喜欢

  •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 俞大猷

    (1504—1580)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读书知兵法,世袭百户。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擢广东都司,进参将,移浙东,屡败倭寇,时称俞家军。三十四年,从张经破倭于王江泾,复偕任环破倭于江南各地。以赵文华兵败,被诬劾为“纵贼”,夺世荫。三十五年,起为浙江总兵官,还世荫。后以攻王直未全歼,被逮下狱。旋得释,立功塞上。四十年,移南赣,镇压广东饶平张琏山寨。后历福建、广东总兵官。四十二年,与戚继光破倭寇,复兴化城。四十三年,大破倭寇于海丰。又先后镇压吴平、曾一本等海上武装集团,击破古田壮族黄朝猛、韦银豹军。卒谥武襄。有《正气堂集》、《韬钤续篇》、《剑经》。

  • 郑颢

    郑颢(817~860年),字奉正,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唐朝大臣,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出身荥阳郑氏,幼而爽悟,博闻强识。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考中状元,累迁右拾遗。唐宣宗即位,迎娶万寿公主,拜驸马都尉,授银青光禄大夫,充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秘书监。大中十三年,拜兵部侍郎,出任河南尹。咸通元年(860年),去世,时年四十四,追赠太师。

  • 曾迈

    曾迈(一五七六—一六〇三),原名思道,字志甫。揭阳人。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举人。有《仙游稿》。事见清乾隆《揭阳县志》卷五、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五。

  • 令狐俅

    令狐俅(一○四一~一一一○),字端夫,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挺子。以父荫试将作监主簿。历郓州司户参军、濮州雷泽县尉、洺州曲周县令、监汝州洛南稻田务。废而家居,又起为泾原路转运司勾当公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从军灵武。后为处州松阳县令、环州录事参军。迁武胜军节度推官,未行,以疾致仕。徽宗大观四年卒于汝州,年七十。事见《西台集》卷一二《令狐端夫墓志铭》。

  • 朱广汉

    朱广汉,和州(今安徽和县)道士,曾冒雍孝闻之名走江淮间。宣和初至京师,得幸,徽宗谓其人可及林灵素之半,赐姓名朱广汉(《梁溪漫志》作木广漠)。高宗绍兴中寓会稽之天长观。事见《玉照新志》卷一。今录诗二首。

  • 曾几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湛汎

    清诗僧。俗姓徐,法名又作湛性,字药根,又字药庵,丹徒人。

  • 孙纬

    博州武水人,字中隐。孙公器孙。懿宗咸通八年,中宏词科。累迁左司郎中。僖宗时出为歙州刺史,官至吏部侍郎。能诗。

  • 周之深

    周之深,字德源,长兴(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曾官国子司业。事见清乾隆《湖州府志》卷三一。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