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钟离权生平

钟离权生平介绍

钟离权姓钟离,生卒年约(公元168.农历7月27日-256)东汉、魏晋时期人物,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简同日上天。度吕纯阳而去。元世祖尊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又尊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二郎坝现今仍有正阳观、飞仙崖等遗迹。>>查看钟离权的诗词古文

生平

  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有关钟离权的记载,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传其名为汉钟离,才附会为东汉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以征北胡有功,封燕台侯。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

  钟离权在八仙之中成仙较早,名气较大,钟离权曾经十试吕洞宾,度吕成仙,还传授吕“点石成金”的道法。也因为此法,钟、吕受到民间的崇奉,认为有护佑金矿、财运的功能。

  全真北宗第二祖,据载钟离权少工文学,尤喜草圣,俊目美髯,身长8尺,一表人材,不久官谏议大夫。当时吐蕃造反,钟离权奉诏出征。权臣梁冀妒忌,怕他立了头功,就给他老弱残兵二万,军至前防扎营未稳,敌人乘机劫营,军士尽散。钟离权败走独骑逃往山谷,迷失道路,夜进深山密林,后遇到一个蓬头佛额、身穿草衣的胡僧,引钟离权行走数里来到了一个村庄。说:“此处是东华先生成道的地方,将军可以歇息矣。钟离权未敢惊动庄中人,不一会儿,忽听有人说:“此碧眼胡僧饶舌也!”只见来人身披白鹿裘、扶青藜杖,接着又问说:“来者莫非汉大将军钟离权否?”钟离权应声道:“是”。老人又说:“你为何不寄宿山僧之所?”钟离权闻而大惊,仔细一想,老人怎么已知道我前来,此必异人。此时钟离权已饥饿交迫,疲备不堪,已有鸾鹤之志,乃回心向道,向老人哀求度世之方。这位老人乃东华先生(也说是铁拐李),叫王玄甫,是位上仙。他授钟离权以长生真诀、金丹火侯及青龙剑法。后来,又遇到华阳真人传其太乙刀圭、火符内丹、洞晓玄玄之道。在崆洞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诀,道成,束双,衣槲叶,遂成为真仙。玉帝封其为太极左宫真人。

  《续文献通考》曰∶“东华少阳帝君号帝君于终南凝慢洞以道授徇钏离权。”

民间传说

  汉钟离是汉族民间传说八仙中资格较老的一位神仙,在道教信仰中影响很大。根据道教经典的说法,他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传说,他的母亲在生他时,有一位巨人忽然来到他家中,不久他就出生了,刚出生时就像三岁的样子,长相奇特,到第七天时突然说话;长大后,他仪表堂堂,在政府中担任很高的官职。不久,国家发生了战争,他受命参战,因为受到陷害,全军覆没。后来他遇到了一位神仙,遂得道成仙。

  历史上的确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唐朝(618-907年)人,还写了一些诗歌流传下来。在记载中,他是一位道士,行为放荡不羁,嗜好喝酒,衣衫不整。宋朝(960-1279年)时,他被写入官方历史中。因此,道教把他的地位抬得很高,后来的道教重要派别全真教把他奉为祖师。

十试吕洞宾

  唐代山西永乐县有位书生,名叫吕岩,字洞宾。中进士时,年已六十四岁。这一年,闲游来到长安,在客栈中遇到神仙钟离权。钟离权一见吕岩,便知是可以造就的仙才,所以便想法点化他。吕洞宾一经点化,便大彻大悟愿跟钟离权学道,钟离权却推托道:你仙骨没长全,志行未能坚定,想要超越俗世,还须重新投生再过几辈子。”说完飘然离去,吕洞宾却不气馁,辞官隐居学道。钟离权于是决定十试吕洞宾。

  一天,吕洞宾外出归家,却见全家人突然病逝。吕洞宾早已看破尘世,所以也不悲悼,只是买来棺木准备收殓尸体,可病逝的家人却又一下活了过来。原来,这是钟离权对他的第一次考验。

  吕洞宾偶然弄些东西到市集上去卖。讲好了价钱,对方收下货物却突然反悔,只愿付给一半的货价。吕不加计较,干脆分文不取,将东西白送给对方,自己脸色平和地走了。这是第二次考验。

  大年正月初一,来个乞丐,靠在大门上讨钱,吕洞宾给了他。谁知,那乞丐贪心不足,讨了这件讨那件,给得慢一点,便破口大骂起来。吕洞宾不但不生气,反而一再作揖陪好话,那乞丐才笑着走了。这是第三次考验。

  第四次,吕洞宾在山中放羊,突然跑出一只大老虎,追逐着羊群。吕洞宾一见,心中不忍,忙挡在羊群前面,情愿自己饲虎,也要救羊,那虎却放过了他和羊群,自顾走了。

  第五次,吕洞宾独居在山中茅草棚中读书,突然一位女子敲门,年纪大约十七八岁,长得十分漂亮,她自称是回娘家去,错过了路头,要借宿一晚,洞宾便放她进屋休息。谁知这女子半夜里不安分起来,百般勾搭洞宾。洞宾心如止水,丝毫不为情欲所动。

  第六次,吕洞宾出外郊行,等到回家一看,家中遭了盗窃,细软财产被席卷一空,眼前的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吕洞宾不气不恼,操持起药锄,采药度日。谁知一锄下去,挖出几十块金子。他急忙仍将土掩上,一无所取。

  第七次,这一日,吕洞宾到街上买了几件铜器,拿回一看,却是金器,他急忙找到原来的店家,将金器退回。

  有位疯疯癫癫的道士在集市卖药,说道:“吃了我的药,立即会死去,但下一辈子却能得道。”这药,有谁敢买?所以十多天,没人去光顾。吕洞宾却深信不疑,买回药吃下去,幸而一切无恙。这是第八次考验。

  春天来临,春水涨起,吕洞宾摇一叶小舟在江上慢行。船到中流,突然刮起大风,一时波涛汹涌,险象环生。洞宾已勘破生死,哪里还惧怕风涛?仍是端坐船头,任它飘摇。一会儿风平浪静,没有丝毫损伤。这是第九次考验了。

  这一日,吕洞宾独坐家中,忽然见无数奇形怪状的鬼神跑来,有想抓他的,也有想杀他的,洞宾毫不畏惧。过了一会儿,只见几十个夜叉,押着个血肉淋漓的囚犯,那人口中大叫道:我是被你上辈子杀害的,快点偿我命来!”吕洞宾答道:杀人偿命,又有什么好推辞的?”便去拿出刀子、绳索,准备自杀抵偿命债。忽听空中大喝一声,鬼神囚徒一下不见,一人鼓掌而下,原来是钟离权。他对洞宾说道:“尘心难灭,仙才难得,我寻求徒弟的迫切,更过于别人求我。十次考验,你都能经受得住,以后得道是必定无疑了。只是你功德善行都没能完满,且传授你个点铁成金成银的黄白之术,你可以用它来救济世人,利益众生,待三千功德完满,八百善行圆备,我再来度你成仙。”洞宾问道:“用黄白之术做成的黄金、白银,以后还会有变异么?”答道:“三千年后,仍要还复本质。”洞宾道:”这样看来,此物会贻误三千年后的人,我可不愿干。”钟离权呵呵笑道:“就凭你这善心,‘三千’、‘八百’都已在里边了”。

  于是钟离权收洞宾为徒,洞宾经师父指点,在庐山勤勉修行,钟离权于庐山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最后吕洞宾终于修炼成上仙。正阳祖师授度吕洞宾后,复历庐山,登三级红楼冉冉升空。曾有诗赞曰:“铁笛曾闻跨虎仙,金丹亲向帝君传。临行付与纯阳子,三级红楼上碧天。”日后师徒二人形成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神奇降生

  钟离权诞生时,据说有一巨人,大踏步进入其母内室, 自云“我是上古黄神氏,当托生于此”,顿时“见异光数丈如烈火”,一位大仙出世了!这位大仙一降生,就象三岁,小儿一般大,天生一副福相: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耸,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乳远臀长”,更为罕见的是,小儿昼夜不声不响不哭不吃,第七天突然说了一句,语惊四座:“身游紫府、名书玉京。”“紫府”与“玉京”是玉帝的宫城,这就是说他是玉皇大帝仙班中的一员。因其“自幼知识轻重”,于是父亲给他起名为“权”。

魏晋传说

  钟离权或隐或现,历魏至晋,又做了边关大将。改名为“金重见”,即繁体字的“钟”字重显。此时的金重见长相与打扮有些古怪:“丫头坦腹,手摇棕扇自若,赤面伟体,龙眼虬髯,见晋帝骄奢,遂解印而去”。

钟汉离度蓝采和

  元杂剧《钟汉离度蓝采和》中,仙人钟汉离见蓝采和有“半仙之分”,遂下凡到洛阳梁园勾栏里度蓝采和出家。剧中说蓝采和广记博闻,会戏颇多。而且面对钟离权的故作挑剔,蓝采和不卑不亢,对自己演剧的记忆信心十足。难怪得钟离权非点化他成为神仙不可。

猜你喜欢

  •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 朱彦

    朱彦,字世英,南丰(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舒州司法参军。哲宗绍圣中除江西转运判官,未几,移江东。徽宗继位,召为刑部侍郎。大观元年(一一○七),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四年,徙知颍昌府。宣和中,以疾乞归。卒于江宁,年六十八。事见《乾道临安志》卷三、清同治《南丰县志》卷二三。今录诗八首。

  • 赵不易

     赵不易,字秉庸。顺德人。明代宗景泰间诸生。有《一德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一五有传。

  • 萧昕

    萧昕(702-791),河南人。少补崇文进士。开元十九年,首举博学宏辞,授阳武县主簿。

  • 洪炎

    洪炎(1067~1133),字玉甫,南昌(今属江西)人。黄庭坚外甥,出生书香门第,由祖母启蒙,洪炎与洪朋、洪刍、洪羽四兄弟,都是诗人,号称“豫章四洪”江西诗派诗人。

  • 郑伯熊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等。

  • 孙原湘

    孙原湘(1760~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 朱晞颜

    朱晞颜(1132~1200年),字子渊、子囝,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曾知靖州永平县,政绩颇好,当地为他立了生祠。隆兴元年调当阳尉。历知永平、广济县,通判阆州,知兴国军、吉州,广南西路、京西路转运判官。光宗绍熙四年,除知静江府。宁宗庆元二年除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四年,迁权工部侍郎,俄兼实录院同修撰。五年,兼知临安府。六年卒,年六十六。著作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巖吟藁》一卷。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二宋谈钥《朱公行状》。

  • 张佖

    (930—?)名或作佖。五代、宋间淮南人,一说常州人,字子澄。仕南唐,初为句容尉,曾上书陈治国之道。李煜时征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改内史舍人。随煜归宋,仍入史馆,迁郎中。工词。性俭朴,人称菜羹张家。煜卒后,每寒食必亲拜其墓,哭甚哀。有集。

  • 王庭

    王庭(1079~1171)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民瞻。安福(今属江西)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为衡州茶陵县(今属湖南)丞。弃官隐居卢溪(今属湖南),自号卢溪真逸。绍兴十九年(1149)因诗得祸,被贬。二十五年秦桧死,不久得归。他同情农民,在《寅陂行》中,率直地把老农的话记下来,揭露朝廷兴修农田水利乃“虚名”。他久居农村,有不少清新的作品。不过也有一些诗作模仿黄庭坚格调,承袭他的诗句,缺乏创造。他的文和词在当时也颇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