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有头疽生于天柱骨偏上者。出《外科大成》卷二。证治同脑疽。
刺法术语。《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指针刺补法操作时,应在浅部候气,并往下按纳。后世刺法以先浅后深为补,理本于此。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亦名孩儿攻心。病因孕后过食辛辣,热毒之物,热积胎中,以致胎儿不安,手足乱动,上冲于心。症见母多烦躁痛苦,两胁疼痛。宜清胃热,佐以安胎。用调中和气散(大黄、石膏、槟榔、枳壳、
见睛明条。
【介绍】:晋代官吏兼懂医术。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开封)人,生平欠详。
病证名,指齿龋而牙龈肿痛,齿缝出脓。《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阳明、足太阳之脉,并入于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气相搏,齿即肿痛,脓汁出,谓之风龋。”治宜消风镇痛,用赴筵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良姜、
病证名。指多食不消,气机阻滞所致的腹痛。其症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脉多弦或沉滑。《医学正传·腹痛》:“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胡黄连、炒芜荑、黄连各二两,使君子仁一两,麝香(另研)五分,干蝦蟆(酒熬膏)五枚。为末,用膏和丸,麻子大,二至三岁儿,每服五至七丸,三岁以上每服十至十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送下。
六极之一。指筋脉疲怠、重急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肝脏》:“筋极者,主肝也,肝应筋,筋与肝合,肝有病,从筋生。又曰,以春遇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则阳气入于内,阴气出于外。”《诸病源候
【介绍】:见刘松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