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小儿哺乳停滞,消化不良。《医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诀》:“乳滞之儿,其候睡卧不宁,不时啼叫,口中气热,颅吐乳片,肚胀腹热,大便酸臭。”治当调和脾胃,兼以消导,用消乳丸。
同汤方。清·汪昂《汤头歌诀》将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编成歌诀,便于学者记诵。
病名。亦称痃气。①指腹部两侧筋脉扛起急痛的疾患。《太平圣惠方·治痃癖诸方》:“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
病证名。见《金匮翼·诸血统论》。指火热蕴盛或瘀热内蓄所致的吐血。由热蓄血中,迫血妄行。症见口鼻皆出,势如泉涌,膈上热,胸中满痛,脉洪大弦长,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血是紫黑成块,或小腹满、小便不利,或喜
①《症因脉治》卷一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羌活、防风。水煎服。治风寒束于肌表而致的肩背痛。②《症因脉治》卷二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羌活、柴胡、葛根、防风。水煎服。治伤寒咳嗽,寒伤肺而化热者。如有
《医醇賸义》卷二方。龙齿、龙骨、玄参各二钱,龟板八钱,生地黄五钱,知母、黄柏、人参各一钱,蛤粉四钱,肉桂四分,鲍鱼(切片,煎汤代水)。水煎服。治肾阴虚,虚火上炎,口燥咽干,面红目赤。
【介绍】:明代医家。字养葵,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活于十六世纪下半期。博览医书,并曾旅游于陕西、山西等地。在医理上,主要推崇薛己,对“命门”之说加以发挥。认为“命门”是人身脏腑之主,其意义甚至更重于
①即脚气。《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夫脚气者,晋宋以前名曰缓风,《小品》谓之脚弱。”详脚气条。②指脚膝软弱之证,包括脚气和气脚。见《中藏经·论脚弱状候不同》。参见气脚条。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因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甚而血不能藏,其症除血崩外,兼见口舌干渴,呕吐吞酸等症。治以开郁平肝。方用平肝开郁止血汤(白芍、柴胡、白术、丹皮、生地、当归、黑芥穗、三七根、甘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黄毛耳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