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

书名。①清·柯琴编注。4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②清·王丙撰。6卷。撰年不详。王氏按《千金翼方》卷9~10所辑《伤寒论》原文,并据《脉经》参校后作为原文定本加以注释。卷1~2,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卷3~5,谈其它各经病状及治法;末卷述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等内容,并附杂方。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原刻入《世补斋医书后集》中。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迴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③明·史闇然、清·陈亮斯均曾撰《伤寒论注》,书未见。

猜你喜欢

  • 阴厥

    厥证之一。指阳亏精损致四肢厥逆之证。《医林绳墨·厥》:“阴厥者,因其纵欲太过,阳亏于内,精损于外,邪气偶入,阳衰精竭,不能荣养,反被克伐,脏腑生寒而发厥也。其症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屈足倦卧,唇

  • 元寸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麝香之处方名,详该条。

  • 痎疟论疏

    书名。1卷。明·卢之颐撰。撰年不详。卢氏以《内经》理论为主,结合后世论疟及个人体验详述痎疟因证,分析诸疟常症和变症的症治。此书后附《痎疟疏方》1卷,共选方38首,叙述方药的炮制颇详。现有《医林指月》本

  • 心脾两虚

    指心脾两脏气血虚弱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可见于贫血、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治宜补气摄血。

  • 毛老虎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羊耳菊之别名,详该条。

  • 百谷丸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即大健脾丸,见该条。

  • 经闭黄疸

    病证名。丁甘仁《女科医案》:“室女经闭肝失疏泄,宿瘀内阻,水谷之湿逗留,太阴、阳明、厥阴三经为病,始而少腹作痛,继则脘胀纳少,目黄,溲赤,肌肤亦黄,大便色黑,现为黄疸。久则恐成血臌,急宜健脾逐湿,祛瘀

  • 食积咳嗽

    病名。指因食滞、痰积所致的咳嗽多见于小儿。《症因脉治》卷二:“食积咳嗽之症,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脉洪大或沉滑,方用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石膏泻白散加枳桔等。参见食咳、痰积

  • 麻疹全书

    又名《麻证新书》、《麻证全书》。4卷。旧题元·滑寿撰,实系清人托名之作。此书内容大部分辑自《麻科活人全书》,前2卷论病候及证治,后2卷为治疗方剂。

  • 陈治

    【介绍】:①明代医生。字以求。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精通医术及养生术,能治疗罕见病,并肯帮助贫穷之人。②清代医家。字三农。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人。家中五世精于医,他承家学,撰述有《证治大还》(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