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五官疾病》。为铁仔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素有胃气虚弱,产后饮食不节,重伤脾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见胃脘部痞满不舒。治宜健脾益气,消食行滞。方用导功散。
【介绍】:见范天锡条。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受风热酒毒湿痰而起,牙龈里两边生痈,致舌短大。”多由风热痰火上灼而成。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粘子解毒汤、甘露消毒丹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①天象之一。指青色的云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谓青色的云气,横亘在危室二宿和柳鬼二宿之间。②即天空。《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张志聪注:“天色深玄
疟疾之一。①夏季贪凉受风,复感疟邪,至秋而发者。《素问·金匮真言论》:“秋善病风疟。”又:“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素问·刺疟篇》:“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素问·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形弱
丛书名。清·王士雄撰。刊于1854年。包括《王氏医案》、《医案续编》、《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五种。
病名。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编》卷三:“问蟠肠生是何缘故,是用力过度耳,产母平日气虚,临产用力努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一次如此,下次又复如此,若能等到瓜熟蒂落,焉有此怪异。”即盘肠生。详该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芦茎之别名,详该条。
痧证之一。《痧症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人当夏月乘凉于深堂广厦之中,消暑于冰雪瓜桃之类,遂致遏郁清阳,阴寒内沍,伤脾败胃,凝结成痧者有之;又或寒凉败脾,食痰内滞,或夜凉失被,触犯外邪;又如暑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