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耳后筋纹诊痘法。见《丹台玉案》六卷。耳后筋纹淡红为吉,若紫黑青白为凶。耳后红筋一条,无枝叶主心经痘;耳边紫黑鱼刺形主肝经痘;耳后苍筋主痘稀、脾经痘;耳后淡白乱如蔴,将来必主脾经痘。
【介绍】:明代医家。字九万,号东溪。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较长时间旅居于广东、正德(1613年)时任医官。学术上宗张仲景和李杲为主,著有《节略医林正宗》一书。
证名。指呼吸促急,胸部满闷。多因水饮射肺,脾湿酿痰,痰气壅阻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证治
病证名。病因情志内伤气血运行不畅,或感受寒邪,血被寒凝,以致瘀血停滞,内阻冲任胞脉不能摄精受孕。症见经期错后,经行涩滞不畅,血块较多,腹痛拒按等。气滞血瘀者,兼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乳房胀痛,治宜行气
指引起气机紊乱的九种致病因素。《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其中炅即暑热,劳指过劳。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腋痈。见该条。
病名。指痢疾排出物的颜色杂乱不定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杂痢谓痢色无定,或水谷,或脓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或杂色相兼而痢也。挟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冷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
指直接取用对某些症状有特殊疗效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牙痛取合谷,胃痛取三里,腰痛取委中;大椎退热,人中苏厥,四缝消积等。
病名。出《儒门事亲》卷八。瘤体多生于手背,内容物如桃胶,故名。治法宜以三棱针穿破瘤体,挤出内容物或用丰术治疗。即腱鞘囊肿。
经穴名。代号DU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交冲。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百会穴后1.5寸;即入后发际5.5寸处。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目眩,失眠,癫狂,癫痫等。沿皮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