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刮肠

刮肠

病名。①即直肠泻。见《杂病广要·泄泻》:“日夜频并,饭食直过者,名曰刮肠。又《灵枢》所谓洞泄,《仓公传》迵风,皆此证也。”详见直肠泻条。②指粪便排出粘稠物。因似从肠中刮出,故名。《证治要诀》卷二:“又有内不太满,犹生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下肠间津汁垢腻,名曰利肠。”宜选用白头翁汤黄芩汤芍药汤等方。参见痢疾、泄泻等条。③指诸病坏证而下脓血等秽物者。《证治要诀》卷八:“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无禁,有类于痢,俗名刮肠。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若投痢药则误矣,六柱饮为稳。”参见痢疾有关条。

猜你喜欢

  • 雪冻花

    见《草药手册》。为瑞香花之别名,详该条。

  • 通气法

    即行气法。见该条。

  • 药鉴

    药物学著作。2卷。明·杜文燮撰。刊于1598年。卷1药性总论,首载寒、热、温、平四赋,较之《药性赋》有所增补,次记用药、制方、禁忌、主病、运气等内容;卷2分述137种药物。书中对于各药的气味、阴阳、升

  • 纳支补泻

    指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为基础的针刺补泻方法。《素问·针解篇》:“补泻之时者,与气开合相合也。”十二经脉的血气盛衰,各有一定的时刻,古人以十二地支来相配,一经一时,依次而行,称为纳支。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

  • 蒙药正典

    即《蒙医本草图鉴》,详见该条。

  • 补益气血

    即益气养血。详该条。

  • 膝旁

    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张文仲传神仙灸法,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急不可屈伸,灸曲踿两文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名膝旁。位于腘窝横纹之两端,每肢二穴,左右

  • 复合手法

    将几种推拿基本手法综合在一起,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同时进行复合性的操作。如总收法、宽喉法等。

  • 产后两胁胀痛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胁痛。详该条。

  • 蛇缠虎带

    病证名。出明·万全《育婴家秘》。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但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