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灵枢·癫狂》。①跳动不宁为悸。心跳不宁者称心悸,脐下搏动者称脐下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证治准绳·杂病》:“《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
病名。又称悬痈肿。《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若有伏热,上冲于咽喉,则热气乘于悬雍,故令或长或肿也。”
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自桡侧起至尺侧,依次分别为赤筋(浮筋)、青筋(阳筋)、总筋、赤淡黄筋(心筋)、白筋(阴筋)、黑筋(肾筋)。《小儿按摩经·要诀》:“六筋专治脾肺热,遍身湿
见《浙南本草新编》。为隔山香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胡桐泪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周祐条。
①出《新修本草》。为白前之别名。②出《本草经集注》。为百部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血满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咽后壁。
出《新修本草》。为连翘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