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根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向日葵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向日葵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即真珠丸,见该条。
《医方经验汇编》方。牛蒡子、玄参、人中黄、杭菊花、桔梗各9克,紫背浮萍12克,连翘、薄荷、僵蚕各6克,黄连1.8克,升麻2.4克,鲜荷叶1小张。水煎服。治重证大头瘟,憎寒发热,头面焮肿,破流秽水,状如
病名。《疡医准绳》卷三。即蛇节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疾病反映于体表呈带状的敏感区域。穴区带疗法就以此为依据。它与敏感点(或压痛点)不同,前者为“面”,后者为“点”。
病名。又名飞丝毒、抢食风。多由心经热毒熏灼咽喉所致。症见咽喉干燥,口中发泡。若饮食吞咽有碍,甚而呛逆者则为重症。《喉科秘旨》卷上:“此症谓之飞丝毒,口中发泡丑药(雄精3克,梅片1.5克,胆矾0.3克)
出《灵枢·小针解》。又名职。四肢。见该条。
见《证治准绳·类方》第三册。即大黄散第一方,见大黄散条。
见《本草纲目》。为苜蓿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即经行音哑。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五色梅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