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草图经》。为荠苨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麻风病重症的五种表现。见《疠疡机要》卷上。又名五不治。即皮死麻木不仁,肉死针刺不痛,血死溃烂无脓,筋死指脱,骨死鼻柱坏。
指针刺得气后,以针上下进退的快慢和用力的轻重来分别补泻的方法。《难经·七十八难》:“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意指插针为补,提针为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提插补泻手法。以反复紧按慢提(
参见旷世儦、王东野各条。
即齿,详该条。
间接灸之一。出《千金要方》。取厚3毫米左右的鲜大蒜片,以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上施灸。一般每次5~7壮。适用于疮疖初起,毒虫咬伤,瘰疬,肺结核等。
证名。又作清血。指大便下血。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贯珠集》:“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又:“圊血、便血也。”详便血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合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生于肩之前廉(肩峰前侧)的无头疽,属大肠经。证治见肩疽条。
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