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坏病

坏病

病名。指伤寒病重证。可因治疗失当引起。《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条辨》卷一:“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复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名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辨坏病脉证并治篇》:“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伤寒辨证·伤寒坏病》:“大抵伤寒至于坏病,当作危证断之,不可卤莽造次,或温补,或和解,或攻下,宜详虚实轻重。若脉虚数,人羸弱,或见烦热口干、舌燥者,此为虚证,不可下,以人参三白汤,或小柴胡汤增损治之。若虚烦少气者,宜人参竹叶汤虚烦不得眠者,宜参胡温胆汤。若脉实邪盛,大柴胡汤亦可酌用。要在审察虚实而治之。”参伤寒、坏伤寒条。

猜你喜欢

  • 乐令黄芪汤

    见《瘴症指南》卷下。即乐令建中汤,见该条。

  • 多食易饥

    病症名。①《幼科发挥》:“儿有多食而易饥者,此脾胃之邪热甚也。”治宜泻脾胃之火。用三黄枳实丸。②消渴症候之一。详消渴条。

  • 青灵

    经穴名。代号HT2。出《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作青灵泉。属手少阴心经。位于上臂前内侧,平腋前纹头下6寸,当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或于少海穴上3寸取穴。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和贵要静脉

  • 卧蚕疽

    病名。有头疽生于天柱骨偏上者。出《外科大成》卷二。证治同脑疽。

  • 医略存真

    综合性医书。1卷。清马文植撰于1896年。书中收载医论28则,阐述作者治疗咳嗽、痰饮、脑疽、对口、肝痈、乳岩等内外诸证临床心得,而尤详于外科病证。卷首附作者祖父马省三“论症十六则”。现存清刻本。

  • 赵贞观

    【介绍】:明代医家。字如葵。宁波(今浙江鄞县)人。名医赵献可之子。著有《痘疹论》等书,已佚。

  • 怀娠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妊娠。详该条。

  • 五脏传变皆痰

    五脏病机之一。见《幼科释谜》。李梴《医学入门》:“五脏传变,皆痰为患。盖痰乃风苗,火静则伏于脾,风动则壅于肺。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嗽痹。痰火结滞,则为痫钓,或为咳嗽。痰火来去,则为泻青,皆由脾湿而

  • 秦昌遇

    【介绍】:明代医家。字景明。上海人。因年轻时多病而学医,开始时通儿科,后精于内科,在当地闻名,求治的人很多。著有《症因脉治》、《痘疹折衷》、《幼科折衷》等书。

  • 蛔虫瘤

    病名。《外科正宗》卷二:“又有一种蛔虫瘤,生于胁下。”据文献记载:日久瘤体破溃,有“蛔虫”自出。宜大补元气,服人参养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