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多由饮食不节,脾经积火成毒而发。指有头疽生于胸胁部食窦穴(第五肋间,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证治见有头疽及膻中疽条。
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为阳热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证,有如夏热转变为秋凉冬寒。一般由热转寒多因正气耗伤,属病情逆转。如热性病热极伤阴,阴竭而至阳脱,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宋·薛轩《坤元是保》:“产后危证有四:呕吐、盗汗、泻痢、喘息是也。并见者死,仅见者危。”
书名。1卷。清·刘吉人撰。刘氏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四”(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
①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杵木,扬沙石。②指中央土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亦即胜复之邪,损害所及的方位是中央。③指藏精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防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古今医鉴》卷十二:“妇人鸡爪风,因月家得此,不时举发,手足挛束如鸡爪状,疼痛难伸。于左右膝眼两旁各有一小窝共四穴,俗谓之鬼眼,各灸三壮即愈。”多因产后血亏,筋失所养,复感风寒所致。无汗者,治宜
病证名。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因黑睛生翳似钉头而得名。即钉翳。详该条。
眼科手术器械。全银或钢铁制作,长约二寸余(见图103)。用以治疗胬肉、血筋等。先用此钩钩起,然后割除之。图103
病名。指夏季时节饮食后冒寒伤湿所致的霍乱。《张氏医通》卷四:“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加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炒川连。春夏秋三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症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刊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