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患在四肢的痹症。见《临证指南医案·痹》。详风痹、寒痹、湿痹条。
古病名。清·曾懿《妇科良方》:“产后小儿生下失血过多,遂遗下一物,如脂膜状,乃气血素亏,产前劳伤,肝之脂膜,随血崩堕,名曰肝萎。治宜大补气血,略加升提之品。”类似胎膜残留。
见《饮片新参》。即紫苏子,详该条。
《医醇賸义》卷三方。玉竹、沙参、蛤粉各四钱,羚羊角一钱五分,麦门冬、贝母各二钱,石斛、栝蒌皮各三钱。水煎,加梨汁半杯,冲服。治肺热,咳嗽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卷六十四。即蜡矾丸,见该条。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惊骇不安,躁动不宁之证。详惊、躁条。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因脾肺气虚者,宜服补中益气汤;肝肾阴虚者,服六味地黄丸;阳气虚所致者,服八味地黄丸;肝经湿热者,宜用柴胡清肝散;兼发热恶寒者,服圣愈汤。
骨名。又名预颅,即颅。指头部骨骼,由脑颅骨与面颅骨构成。
【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后蜀医家。撰有《保童方》。已佚
药物学著作。6卷。明·皇甫嵩撰。刊于1578年。本书卷1~2总论药性及制方之义;卷2~6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论各药。每药多参考金元以来各家之说及作者心得总括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