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鬼目之别名,详该条。
见《桂海虞衡志》。即韶子,详该条。
亦称肝气犯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胃失和降。证见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等。治宜调和肝胃法。
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三。其证发生在男子生殖器,色呈红紫,痒不可当。相当于过敏性皮炎。治疗参见赤面风条。
金代医官职称。系仅次于提点、太医院使的官职,官阶从六品。参见太医院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丁茄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针灸大成》:“睛中二穴,在黑眼珠正中,……治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金针拨白内障术。
即出针。《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意指待病人呼气时出针。
病名。生于面颌部的肿疡。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又名脸发、面疮。由风热郁滞阳明胃经,循经上攻而成。多生于面部颊车处。初起一个,形如赤豆,渐发数枚,色红焮肿疼痛,破后时津黄水。治宜疏风清热。内服荆防败毒
五脏的真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