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开喉剑

猜你喜欢

  • 三调

    气功术语。即调身、调息、调心,为气功锻炼方法的三个组成部分。出隋智顗《童蒙止观》。该书称调身、调息、调心、调饮食、调睡眠为调五和。调身,即姿势或动作锻炼;调息,即呼吸锻炼;调心,即意志集中与运用的锻炼

  • 小儿病源方论

    书名,4卷,宋·陈文中撰,刊于1254年。卷1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卷2指纹三关及面部形色,记述儿科病的望诊;卷3~4为惊风及痘疮的证治。内容简要,并附望诊图。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

  • 缓疽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又名肉色疽。系生于少腹旁腹壁上的无头疽。多因足太阴脾经气滞寒凝而成。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红不热,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数月不溃,寒热食少,肌体尪羸,则属败症

  • 目纲

    ①人体部位名。指上、下眼睑部。《医宗金鉴》:“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或作目下网)。②即目眩,详该条。

  • 食痹

    病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惟肝气相乘为尤

  • 粪毒块

    病名。见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由钩虫蚴侵入肌肤所致。本病以足踝、趾间、脚底多见,初起脚部有瘙痒感,继之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及风团,有时可见水泡及脓疱,踝部常有水肿,搔破后可伴发臁疮。治疗外用三黄洗

  • 紫槟榔

    见《本草纲目》。为马槟榔之别名,详该条。

  • 伤寒论注

    书名。①清·柯琴编注。4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

  • 湿热条辨

    书名。1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嗣后章虚谷曾加注

  • 单缠症

    病名。《喉舌备要》:“此症喉内四围红肿,或于腣中左,或于腣中右,单起一片,亦有白膜,黄膜屈曲相缠,缠上者轻,缠下者重。”参见缠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