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又名睛高突起、睛胀。多因风热火毒,上冲于眼。症见疼痛难忍,睛珠突高胀起,目赤泪热,眼珠转动失灵,视力下降,为“险峻厉害之症”(《银海精微》)。类似今之炎性突眼。宜泻火解
见《本草纲目》。为雄黄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疵痈、丁疽。出于肩中廉(肩峰中部)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名过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患处若高肿红活,焮热
《不居集》上集卷十七方。乌梅肉二两,巴豆霜(去油)五粒。乌梅肉水煮烂,候水少干,入巴豆,煮片刻,搅如稠糊,取出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至十五丸,生姜煎汤送下,不拘时服。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面色青白浮肿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指小儿因脾经有风而致多涎的症状。由于风邪上逆,导致脾胃气机不和,以致涎液上壅,乳汁不下,甚则昏昏多睡。治宜调和脾胃,疏风豁痰。用防风散(防风、羚羊角、人参、枳壳、甘草
见《生草药手册》。为乌桕叶之别名,详该条。
运气术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戊为火运,午为火的正位,中运火与岁支午同气,故所指即戊午年为岁会。参见岁会条。
【介绍】:见万表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羽叶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为铅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