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振寒

振寒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发冷时全身颤动。有谓系战慄之轻者。《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张氏医通·寒热门》:“经言,虚邪中人也,洒洒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见于色,不知其身。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也。又曰,阳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振寒栗,当补阳者也。如六脉弦细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亦伤精气,当温补者也。泻阳,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补阳,黄芪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慄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参见战慄条。

猜你喜欢

  • 祁彦辅

    【介绍】:见祁宰条。

  • 治气三法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诸气病证的三大治法。即补气、降气调气、破气。

  • 表寒证

    证名。指由风寒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表寒?伤寒初客太阳,头痛发热而恶寒者,名曰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而润等。治宜辛温解表,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

  • 拍蟹毒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虎口疔。见该条。

  • 口鼻出血

    证名。指血从口鼻涌溢而出。多因热盛迫血妄行,或血脉脏器受损所致。《杂病广要·诸血病》:“口鼻出血,是肺胃上脘有损破。”《世医得效方·失血》:“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本症可见于肺结核大咯血,支气管扩张

  • 麻子丁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患处肉上起头,大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治见疗疮条。

  • 元守旻

    【介绍】:见元达条。

  • 针药罐法

    拔罐法之一。是针罐法和药罐法结合的一种拔罐方法。常用于治疗风湿痛等。

  • 午后嗽

    病证名。指咳嗽午后发作者。亦称劳嗽。为阴虚所致。《明医杂著》卷二:“午后嗽者,属阴虚,即劳嗽也,宜补阴降火。……愚按前症,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须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

  • 彭用光

    【介绍】:明代医家。江西庐陵人。以医术在当地闻名,曾旅游并行医于江浙、广东、河南、山西等地,但泥于唯心主义的太素脉。著有《体仁汇编》及有关太素脉的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