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九刺,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永怀,号恒庵。籍贯未详。从陈会学针灸术,后应宁献王之命重新校订和补辑陈会的《广爱书》,并改名为《神应经》。
古医书篇名。《素问·方盛衰论》:“奇恒之势乃六十首。”王冰注:“奇恒势六十首,今世不传。”
病名。也称淋病或淋证。指小便涩痛,滴沥不尽,常伴见溲行急迫、短数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医学入门·淋》:“淋,小便涩痛,欲去不去,不去又来,滴滴不断。”多因湿热结聚,流注膀胱,或中气下陷,肾虚
指病邪由经传入本腑。例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自汗,此病在经,后六七日不解,而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此邪入膀胱,为传于本腑之证。《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者……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
出《神农本草经》。即梅之果实,详乌梅条。
【介绍】:元代医家。永新(今江西永新)人。精医术,曾任永新州官医提领及吉安路副提领。1311年(至大四年)赴京师,被荐为太医院御医。倡议立“广惠局”以济民病,其后局废,归乡里。以家藏验方,整理刊刻为《
问诊内容之一。询问起病的时间、原因、经过、治疗情况以及主要症状的特点和变化,对掌握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指导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病名。生于皮肤浅表的赘疣。出《外科启玄》卷七。又名疣疮、瘊子、尤。由于风邪搏于肌肤而生;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本病好发于手背、指背、头面等处。初起小如粟米,渐大如黄豆,突出皮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
解剖学同名骨。每足五根,与趾骨构成跖趾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