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素问·脉解篇》。①《类经》卷十四:“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瘖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肾脉上挟舌本,下走足心,故是病。俳音排,无所取义,误也。当作痱,正韵
《医垒元戎》方。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人参、五味子各五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汗下后,咳嗽不止。
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指病证的表现、部位偏于下,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
三部九候诊法诊脉部位之一。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雄黄、白矾各等分。为末,茶水调敷患处。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疥疮等症。
①肺金和肾水是母子关系。参见肺肾相生条。②即肺肾同治。详该条。
见修事指南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紫菀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多因阳明火毒上冲咽喉,或感受秽恶之气,或酒后怒火上乘所致。症见喉间卒然肿胀,顷刻转大,红肿疼痛。治宜泻热解毒,消肿止痛。用粘子解毒汤、泻心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飞疡喉、急喉闭条。
①读(nèi)。里面。与外相对。《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②音那(nà)。古同纳。①受纳、纳入。《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②进针、下针。《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