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女科秘要》卷二:“此乃过食生冷,兼有风寒中胃肺经,因而生痰气急。”宜紫苏安胎散(紫苏、枳实、桔梗、大腹皮、贝母、知母、当归、五味子、甘草、石膏、桑白皮)。
见《中药材手册》。为槐角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西中药》。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金匮要略方论》。详该条。
病名。见《喉科秘诀》卷下。即大水风。详该条。
针刺手法名。出明·徐风《针灸大全》。其法将予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
书名。18卷。清·沈朗仲撰,马俶校补。刊于1713年。本书系内科杂病(包括中风,中寒,暑证等60种),按照脉、因、证、治的顺序辑录古代各家学说,参以作者的见解编成。马氏校补时附加按语。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百眼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尾骨伤。见尾闾骨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