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传变的一种形式,指伏于膜原之邪既外犯三阳经而出现表证,又渐化热入胃而现里证。《温疫论》上卷:“此(指三消饮)治疫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之。”
攻伐,或作伤害。《素问·痿论》:“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
出《嘉话录》。为芜菁之别名,详该条。
见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条。
病证名。①《疡医大全》卷十二:“若产后口鼻有黑气及鼻衄者,名胃绝。”参见鼻衄条。②为五脏六腑绝候之一。《东医宝鉴》卷三:“胃绝五日死。”
十二经别之一。出《灵枢·经别》。即足阳明经别,见该条。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真阳不足,气不化液所致的消渴病。治宜温阳补火。参见消渴条。
金代太医院医官职称,系协助该院正奉上太医工作之副职。参见太医院条。
书名。4卷。清·周扬俊撰于1679年。本书将温病、热病、暑病、疫病依次分卷论述,选辑《伤寒论》、《温疫论》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参阅诸家学说结合个人见解,详细分析各种证候及其治法,并附前人医案作为临
见《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即溪黄草,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