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口内流涎,浸渍两颐。脾之液为涎,脾开窍于口,小儿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或脾胃蕴郁湿热,上蒸于口而致。脾气虚弱者,口角流涎清稀,面白唇淡,治宜温补脾气,用益黄散或温脾
见《四川中药志》。为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郑麟条。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石龙芮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清·华壎撰。刊于1879年。本书专论麻疹(痧麻),首为总论,次列正候、兼候、回候、变候及附候五类。每类又分若干节,介绍证候、治则等内容。末附治痧三方。
证名。见《疮疡》。泛指顽固性皮肤病的奇痒证候。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五。又名汗斑。多由脏腑积热,感受暑湿,以致气滞血凝而成;或由传染而得。多发于胸背、颈项、肩胛、腋下等处。初起为大小不等的紫色或灰白斑点,斑点可扩大,相互融合成片,表面光滑而有光泽
【介绍】:见凌堃条。
【介绍】:见严子成条。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身体瘦弱而月经量少。多属气血俱虚。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四物汤加人参汤。参见月经过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