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代医家。字贞颐,号穆如。江苏武进人。1819年(嘉庆乙卯)举人,精于医,先宗名医周慎斋(之干)之学,后又宗张璐,长于辨证,用药则兼取金元四家之法。选刘若金所撰《本草述》一书中的精华辑成《本
病证名。见《素问病机宜保命集》。亦名漏胎、胞漏、漏胞、漱经、胎满。①《医学入门》:“不通而下血者为胎漏。”孕后因气血虚弱、肾虚、血热等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症见阴道不时下血、量少或按月来血点滴,并
①眼的部位。《灵枢·大惑论》:“其窠气之精为白眼。”即白睛,详该条。②病名。指白涩症。《审视瑶函》卷三:“此症南人俗呼白眼。”详该条。
【介绍】:晚清医家。字子雨。江苏扬州人。为当代名医,撰述有《脉说》、《难经正义》、《伏气解》、《痧疹辑要》等书,并参订《脉诀乳海》、《伤暑全书》等书。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详该条。
出《证治准绳·杂病》。即鼻柱。详该条。
病证名。又称气晕。《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症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
即类中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竟以非风名
病证名。《类证治裁·哮症论治》:“宿哮沉痼者,摄肾真,肾气丸加减。”《临证指南医案·哮》:“宿哮,……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病时用葶苈大枣汤或皂荚丸。参见哮证、冷哮、热哮条。
①胎的别称。②指母体中培育胎儿生长发育的元气。如胎元不足,可致早产、小产等症。③指胎盘。《证治准绳·胎元散方》:“用胎元一具,焙干为末,加麝香小许,治痘疮气血俱虚不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