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6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以注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蚕豆茎,详该条。
《兰室秘藏·妇人门》方。柴胡、草豆蔻、炒神曲、木香各二分,麻黄(不去节)、独活、当归身、黄连、黄柏各一分,羌活七分,升麻五分,白芍药三钱,人参、白术、炙甘草、猪苓、泽泻各一钱,黄芪、橘皮、苍术各二钱。
【介绍】:见薛雪条。
书名。36卷。撰者、译者均不详。约为十四世纪著作。本书原系将阿拉伯文医学著作译成汉文者,现存明抄本,仅有目录下、卷12、30及34四卷。残本包括内科、外科、骨科的疾病及药物处方、灸法等内容。书中所用病
病名。《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羸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参产后风冷虚劳条。
病名。亦称疟后黄。指患疟疾所致的发黄。即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贫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疟黄者,面色萎黄,憎寒壮热,头痛不止,口干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饮食,或好或恶,进退不定。”治宜截疟为先,如恒山
灸治脚气的八个穴位。见《千金要方》。即风市、伏兔、犊鼻、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分三日灸之。
壮族医疗法专著。黄瑾明等根据龙玉乾祖传经验整理而成。本传着重介绍壮医药线点灸法的特点、腧穴的体表定位法、取穴原则、施术要点以及在内、外、妇产、儿、皮肤、五官等科的临床应用。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
病名。亦名月经落后、经水后期、经迟、过期经行等。指月经来潮比正常周期推迟一周以上。多因血虚、血寒、肾虚、气滞和血瘀等所致。当分别用益血、温经、补肾、行气、祛瘀等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