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卫气。《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与同生于水谷的营气相比,其性刚悍,故称。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土人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喉科指掌》卷三:“此症脾家湿热不清,大舌四边发疳白点糜烂。”又名烂边舌。治宜清利湿热。用导赤散加黄连、滑石、车前子等。外擦冰硼散、锡类散等。
外治法之一。古代以冷水淋浴,使病人降温的方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介绍】:宋代医家。字敬民,双凤里(今江苏太仓)人。精于医术,善治垂危病人。曾被荐为医师。
①病名。《谢映庐医案》:“舌下另生一齿,大如枣核,摸之棱指,按之似痛。遂以白矾、肉桂末点之于舌下齿旁,立即取落,敲之即碎,外黄内白。”很符合于舌下腺结石。②中药名。腐败的竹根名鬼齿,苦平无毒。治中毒、
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所致。症见遇风则冷泪频流。治宜补益肝肾,可选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芎、白芷、蕤仁、五味子等。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后正中线,当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主治癫狂。略向上斜刺0.5~1寸。灸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见《河北中药手册》。为穿山龙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热积于内所致的胃脘痛。《症因脉治》卷一:“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于中、膏粱炙煿之热,日积于内,热久成燥,积热之痛作矣。……时作时止,口渴唇燥,痛则多汗,栀连清胃汤,有下症,神芎丸。”《寿世保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