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火眼

猜你喜欢

  • 肉肓

    即膜原。《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详膜原条。

  • 心经失血

    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多由惊恐或劳心过度所致。症见咯出血丝或小量鲜血,胸膈隐隐牵痛,懊憹嘈杂。治宜补心养营,方如茯苓补心汤、五神汤、天门冬汤等方,以及丹参、麦冬、山药、当归、生地等药。参见失血条

  • 病名。出《素问·痿论》。亦称痿躄。指四肢痿软无力。尤以下肢痿废,甚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儒门事亲》卷一:“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其发病

  • 游膝风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即鹤膝风。详该条。

  • 甘露点滴

    蒙医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十八世纪。重点论述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温泉浴等治疗技术。并对“六基证”理论作了进一步论述。现存木刻本。

  • 心俞

    经穴名。代号BL15。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心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桡动脉降支

  • 下消

    病证名。①见《丹溪心法·消渴》。又称肾消、消肾。《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本症多因肾衰不摄所致。主要症候为小便特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

  • 痘科方药集解

    参见痧痘集解条。

  • 乱气

    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互相干扰。《灵枢·阴阳清浊》:“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气血逆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逆四时而生乱气。”

  • 黑如炲(táì 台)

    出《素问·五脏生成篇》。始,烟煤。指灰黑枯槁的颜色。喻肾的真脏色。见于久病肾气将绝,胃气衰败,如某些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严重衰退的疾患等,参见真脏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