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卷十三方。煨大黄、黄芪、炒牛蒡子、牡蛎(盐泥裹烧)、金银花各五两,炙甘草二两,没药、乳香、栝蒌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疮在上者食后服,疮在下者食前服。治恶疮。
即病邪。《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参见邪条。
见《昆明郊区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报告》。为天南星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即败疵。见该条。
病证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指下疳生于阴茎上者。
即透穴法。见该条。
经外奇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胃管下俞。见该条。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即坏疽漏。参见该条。
病因六淫之一。暑为阳邪,多在夏季致病。《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因易耗气伤津,故又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暑邪每易夹湿,表现为暑湿证。参见暑湿条
病证名。小儿患惊风后,风毒流入经络、骨节所致的证候。《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心惊不常,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之候也。”治宜疏风透毒为主。若迁延失治,则膝胫骨之间流结顽核,或膝大而肿,肉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