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疥疮

疥疮

病名。是一种传染性瘙痒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多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而成。《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疥疮多生于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痒有脓汁……其疮里有细虫,甚难见。”已分辨出疥虫为其病源体。本病以手指缝最为多见,亦常见于腋下、肘窝、脐周围、腹股沟、臀腿等处,甚则遍及全身。呈粟米样的丘疹和水泡,剧烈瘙痒,夜间尤甚。体表常见有抓痕和结痂;如因搔抓破皮引起继发感染化脓者,则称脓窝疥。治疗以外治为主。先以花椒9克,地肤子30克煎汤熏洗,再选用蛇床子散臭灵丹一扫光硫黄软膏等外搽。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条件改善,本病已少见。

猜你喜欢

  • 地槟榔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管仲之别名,详该条。

  • 陈言

    【介绍】:南宋医家。字无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精于方脉,治病有显效。他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大类,每类有论有方,汇集医方千余,于淳熙元年(1174年)著成《三因极一病

  • 疔肿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疔疮。见该条。

  • 救荒野谱补遗

    本草著作。明姚可成(号蒿莱野人)撰。约成书于1642年。姚氏将明王磐(鸿渐)《野莱谱》更名《救荒野谱》;另收集草类四十五种、木类十五种,编成此书,名曰“补遗”。现存《借月山房汇钞》本等。

  • 土黄芪

    ①见《广西中草药》。为五指毛桃根之别名。②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金雀根之别名。各详该条。

  • 胃疽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中脘疽。见该条。

  • 猝中

    见《辨证录·中风门》。即卒中。详该条。

  • 箍围药

    与围药、箍药同义。是在肿疡周围,敷布一圈湿润药泥。有使疮形缩小高突,容易化脓溃破和制毒扩散的作用。一般用于肿疡初起,溃脓后余肿未消,亦能帮助消肿。通常阳证用金黄散,选用葱汁、麻油、菊叶、丝瓜叶捣汁调敷

  • 郭惟恒

    【介绍】:见郭居易条。

  • 肾虚耳聋

    耳聋的一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夫肾为足少阴之经,内藏精而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