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疮口不合

疮口不合

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疮疡溃后久不敛口。多因正虚邪恋所致。若见脓水清稀,脉虚神疲者,宜八珍汤补益气血;若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舌红,脉数者,宜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若疮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脉细微,舌淡苔薄者,宜桂附八味丸补阳;若见脾胃虚弱,食欲欠佳者,可用四君子汤健脾养胃;如疮口脓血将尽,腐肉已脱,可外用生肌散八宝丹等生肌收口。

猜你喜欢

  • 狐臭

    病名。体气之发于腋下者。出《肘后方》卷六。又名胡臭、腋臭、腋气。因湿热郁于腠理汗孔或遗传所致。临症腋下汗液有特殊臭气。大部分患者伴有油耳朵症状。用枯矾粉或密陀僧加枯矾粉外搽;或龙眼核十二枚和胡椒五十四

  • 染苔

    亦称假苔。舌苔被食物或药物所染,改变原来苔色。如食橄榄、杨梅可染为黑苔,食枇杷可见黄苔。望舌时须加以注意,排除假象。

  • 外踝尖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足外踝之高点上。主治淋病,脚气,牙痛,白虎历节风痛,小腿外侧肌群痉挛等。点刺出血。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洗眼青皮汤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青皮、桑白皮、葳蕤各一两,大黄、玄参、栀子、青盐(后入)各五钱,竹叶一握。水煎去滓,微热淋洗患眼。治眼白睛肿起,赤碜痛痒。

  • 立效饮子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炒罂粟壳、当归各四两,炒甘草二两,赤芍药、酸石榴皮、炒地榆各一两。为粗末,每次三钱,水煎,食前服。治痢疾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脐腹绞痛,或噤口不食。

  • 长频(huì 会)

    见禾髎条。

  • 五眼果

    见《广西中草药》。为广枣之别名,详该条。

  • 易醒

    睡眠恍惚不安,容易惊醒。多因感受惊吓,或心胆气虚,或心火亢盛所致。老年人也常有此现象,但非病态。

  • 解索脉

    七怪脉之一。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

  • 红蓝花

    出《金匮要略》。为红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