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痘证吐蛔

猜你喜欢

  • 夜牵牛

    ①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伤寒草之别名。②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独脚乌桕之别名。各详该条。

  • 嗌乳

    见《幼幼集成》卷三。即伤乳吐。见该条。

  • 白竻花叶

    见《福建中草药》。为白竻之别名,详该条。

  • 躯骨

    即躯干骨。包括脊骨、胸骨、肋骨等。

  • 外踝

    骨名。出《灵枢·骨度》。又名核骨。解剖学同名骨。即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

  • 莺爪风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 补气

    补法之一。亦称益气。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人身五脏六腑之气,为肺所主,而来自中焦脾胃水谷的精气,由上焦开发,输布全身,所以气虚多责之肺、脾二脏。气虚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声低懒言、呼吸少气、面色白、自汗怕

  • 内至阴

    经外奇穴名。见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位于足小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主治小儿惊风,晕厥,脏躁等。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当施行知热感度测定法时,以本穴代替足少阴肾经涌泉穴测定温热值。

  • 李氏经验广集良方

    见仙拈集条。

  • 大溲

    大便的别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