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注发

痰注发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痰注发,形如布袋,坚硬如石,不红不热……。”在病因方面认为系痰伏所致,故名。此病生于脊背部,属无头疽。治疗参见无头疽条。

猜你喜欢

  •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

    书名。又名《杨氏提纲》、《杨氏提纲全书》。清·杨旦升辑。刊于1728年。四卷。本书大多据《伤寒论》、《景岳全书》、《本草纲目》摘录,分门类编。卷1记述阴阳五行、四诊等;卷2~4按伤寒、妇科、儿科、外科

  • 清咽化痧煎

    《疫喉浅论》卷下方。金银花、牡丹皮、玄参、丹参、鲜生地黄、人中黄、麦门冬、白茅根、莲房、赤芍药、连翘、犀角、竹叶。水煎,兑陈金汁(童便亦可)、地骨露温服。治疫痧红艳,颗粒无分,灼热无汗,神烦口渴,肤燥

  • 散风苦参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方。苦参四两,炒大黄、独活、防风、枳壳(麸炒)、玄参、黄连各二两,黄芩、栀子、菊花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水或茶酒送下,日三次。治癣疮由风

  • 拉蛄

    见《山东中药》。为蝼蛄之别名,详该条。

  • 黄熟花

    见《南京民间药草》。为旋复花之别名,详该条。

  • 金匮心典

    见金匮要略心典条。

  • 风黄

    ①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风黄候,凡人先患风湿,复遇冷气相搏,则举身疼痛,发热而体黄也。”②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爱笑,腰背急,手足强,口干,舌上生疮,三部脉

  • 烦热

    证名。出《素问·本病论》等篇。指心烦发热,或烦躁而有闷热的感觉。在外感热病中,属于表证者,为邪热不得外泄;属于里证者,为里实热盛;若大便不通,少腹满而烦者,系燥屎内结所致。内伤杂病中,可见于肝火旺盛、

  • 红硬舌

    全舌深红或紫红,舌根强硬不语之象。主脏腑实热已极、或因燥火浸淫,或为时疫直中,宜苦寒清热解毒治之。若舌尖能动,舌根胖硬不能言语,此为肝风内动,风痰壅盛,宜清心开窍祛痰,平肝熄风。若舌短硬不能伸出,面色

  • 五脏相关

    脏象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病证。如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