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竻花叶
见《福建中草药》。为白竻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白竻之别名,详该条。
①类中风之一。又名中寒。由于暴中寒邪所致。《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治宜温里散寒。用姜附汤或附子麻黄汤加减。重证先用苏合香丸以开其
《痧胀玉衡》卷下方。射干、桑白皮、马兜铃、桔梗、薄荷、玄参、天花粉、贝母、枳壳、菊花、金银花各等分。水煎服。治痧似伤风咳嗽。若咳嗽甚,加童便饮。
【介绍】:见陈元赟条。
①见《福建中草药》。为夜关门之别名。②见《广东中草药》。为丁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元·滑伯仁《麻证新书》。麻疹的别称。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腐婢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为钩藤之处方名,详该条。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流火流痰痧》:“痧毒传变,不待时日,朝发于足而足肿痛,夕流于手而手肿痛,朝发于肌肤而肌肤红肿,夕入于里而痰喘不休。此等之痧,乍隐乍现,乍来乍去,按之脉而痧脉或不现,最难识认。如痧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即油桐子,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