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晨昏
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目中常早晨昏。详该条。
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目中常早晨昏。详该条。
出《太平圣惠方》。即腧穴,见该条。
经外奇穴名。位于小腿前外侧足三里直下1~2寸间,压痛明显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部有腓深神经及胫前动、静脉。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下肢麻痹或瘫痪,足下垂等。直刺1.5~2寸。
病名。一作阴痓。①指柔痓,即柔痉。《丹溪心法·痓》:“阴痓曰柔,有汗。”参见柔痉条。②指痉病见四肢厥冷者。《证治准绳·杂病》:“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其厥逆者皆阴也。”治宜温
见清·叶其蓁《女科指掌·调经门》。指月经过少,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黄狗肾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生。相传为俞跗之弟,黄帝之臣,精于针灸术。旧说黄帝与少俞等少数臣子论医药而创医药,是为附会之说。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即百合,详该条。
《辨证录》卷八方。熟地黄、山药、芡实各一两,沙参、茯苓各五钱,五味子一钱,地骨皮三钱。水煎服。治纵欲过度,梦遗不止,腰足痿弱,骨内酸疼,夜热自汗,终宵不干,肾水涸竭者。
药物学著作。1卷。元·王好古撰。撰年不详。本书重点论述药性理论,其中包括五脏苦欲补泻药味、脏腑泻火药、药象法类、用药心法、制方之法、用药分两及炮炙、汤药煎造、服药活法、汤液本草等。
苔白而舌尖红的舌象。为心火上炎。若舌质微红,苔薄白者,外感风热在表;舌苔白厚者,多外感风热夹湿,或风温有化热之势(见《伤寒舌鉴》)。此舌亦可见于湿温,或热邪内盛复感外寒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