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痈疽五发之一。《卫济宝书》卷上:“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无头疽生于肩中廉(肩峰正中)者,属三焦、胆二经。证治见肩疽条。
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学分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上是大方脉(内科)的一个分支。宋、元强调风邪在致病诸因素中的重要性,因而独立设科。
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即头风摩散,见该条。
见《古今医统》。指月经。
脉象之一。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经》:“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主实证。《校正图注脉诀》:“实者,阳也。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体劳倦。”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青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因素体脾肾虚弱,产后脾肾之阳益虚,水湿不得敷布,溢于肌肤四肢所致。症见手足浮肿,皮肤光亮色润。治宜大补气血为主,佐以利水。方用八珍汤加苍术、茯苓。若壅满加陈皮、半夏、
病证名。晓虫,九虫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儿蛲虫者,此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细小,如今之蜗虫状,亦因脏腑虚弱而致发。”其虫寄生于肠下,晚间爬出肛门产卵,而致肛门奇
出《素问·玉机真脏论》。泛指全身长大的骨骼,如股骨、肱骨、髋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