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咽喉经验秘传》:“舌上生恶肉,渐肿不痛,名舌瘤。”治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参见舌疳条。
解剖部位名。见《原机启微》。即眼弦。详该条。
病名。聤耳的别名。《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详停耳、聤耳等条。
见《陕西中草药》。即娑罗子,详该条。
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医学入门·伤寒》:“若不自阳经传来,直中三阴之经,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阴自受寒也,上症加之呕吐,少阴自受寒也,又加之小便不利,厥阴自受寒也。”《景岳全书·伤寒典》:“若初
证名,俗称醋心。指吞酸之轻症。《医学正传·吞酸》:“或微而上为中酸,俗谓之醋心。”详吞酸、吐酸条。
病名。指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发作时,治宜清热化
《类证治裁》卷八方。皂角七钱半,川椒、细辛、矾石、五味子、干姜各五钱。为末,囊盛,大如指,长二寸,纳阴中。治脂瘕,新产交合早,胞伤,子户失禁,精血杂下如膏。
隔饼灸之一。出《千金要方》。又称豆豉灸。将淡豆豉粉末用黄酒调和,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用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适用于痈疽发背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可促使疮口愈合。
见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