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狼把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喘。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即法罗海,详该条。
即用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状长卷,故名。又称艾条。一般长20厘米,直径1.5厘米,重约10克。艾卷可以用纯艾绒或艾绒掺药制作,前者称纯艾卷,后者称药艾卷。
见《中药通报》5(1):26,1959。即大金钱草,详该条。
病证名。《喉科心法》:“红面不肿,或时痛时止,左手脉数无力,午后潮热,或痛在午后,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指喉肿痛而伴有血虚症状者。
病证名。指引起喘嗽痰鸣的涎液。《东医宝鉴》:“顽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则流溢于咽喉,如水鸡之声,喘嗽烦闷。”治宜豁痰降逆。用涤痰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介绍】:见李调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石斛之别名,详该条。
名词。出《玄女经》。亦名臭鼠。即阴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