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
练功方法之一。出《易筋经》。取弓箭步,弯腰向前,两手撑地,昂头前视,胸向前俯,如虎扑食。《易筋经》:“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见《云南中草药》。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GB24。出《脉经》。别名神光。属足少阳胆经。胆之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位于乳头直下,当第七肋间处(《针灸甲乙经》)。另说“在期门下五分”(《千金要方》);“在期门旁一寸五分,直下五分(
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熛疮。见该条。
有浮络显露部位的腧穴。《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络俞,见血而止。”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大便便血因血虚风热客于大肠所致。治宜清大肠风热加补血药中,……宜清金散。”(防风、黄芩、生地、丹皮、当归、炒蒲黄、地榆、白芍、川芎、槐花、杜仲炭、甘草、泽兰、炒阿胶)
【生卒】:537~617?【介绍】: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因母疾,览医方,以医术名闻乡里,曾任梁、陈、隋之员外散骑侍郎(较高级的近侍官),隋炀帝每病,即请智藏诊治。年八十卒。
病名。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心虚而受风邪,遂成惊悸,名曰心风,其证目睛不转,其脉动而弱,宜大补气血,其作风治,速之危矣。”
病证名。指肺、心、肝、脾、肾等五脏疟疾。因疟邪深伏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邪气深伏,并能为五脏疟。”详见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