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即土栗。详该条。
古病名。指气血虚而风邪入中,表现为四肢缓弱,腹里拘急的一种疾患。《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柔风之状,四肢不能收,里急不能仰。”治宜独活葛根汤等方。
针法著作。承淡安等编。书中阐解子午流注学说在针法上的应用。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古病名。亦作奔豚、贲肫,又称奔豚气。《难经·五十四难》:“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
即暴聋。出《肘后方》卷六。详该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症见发热,呕吐酸水,甚则酸水浸渍胃脘,不胜苦楚,吐出酸水令牙关酸涩不能合,脉多带弦。属本热标寒之症,不宜骤进苦寒,而当辛散。脉弦数者,
肩骨的骨髓。《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
脉象不能随着四时气候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病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素问·玉机真脏论》:“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
病名。见《普济方》卷六十。系指喉风之发病急骤者。详紧喉风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