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三。即酒刺、粉刺。详各该条。
又称和中。是治疗胃气不和的方法。胃气不和表现为胃脘胀闷、暖气吐酸、厌食、舌淡苔白等证候,用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等药。
见医学初阶条。
经验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青黛、白矾、冰片。为细末,每用适量,外涂患处,日2~3次。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溃疡。
指小儿肿病十种证候。《幼科类萃·水肿门》谓水肿古有十种论证: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下虚下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猕猴桃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咽喉脉证通论》指因郁怒所生之咽喉痈肿。《秘传喉科十八证》:“此症因恼怒伤肝,肝血不和,以致肺气壅塞,火炽上升,发于喉间。其状帝丁之上,红肿作痛,或有连及两边者,寒热大作。”治宜宣肺泻热,疏肝
至,增进之意。属于阳盛、脉搏至数增多一类的脉,如数脉、疾脉之类。《难经·十四难》:“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见吴悔庵《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即室女经闭。详该条。
脉来细小而如物悬空摆动。为元气大虚之象。《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手足温则生,寒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