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约

脾约

病名。便秘的一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约束之意。这里指脾虚津少,肠液枯燥以致大便艰涩难出的病证。《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秘结证治》:“或饮食燥热而成热中胃气强涩,大便坚秘,小便频数,谓之脾约。”《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脾约,液枯证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其脾为约,脾约丸主之。盖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烁,则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输于脾,是肺先失传送之职,脾亦因爽转输之权,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当大病后或东南人虚羸,恐虽热甚,而偶误服此,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为上。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条。

猜你喜欢

  • 智齿

    即第三磨牙。详真牙条。

  • 产后四字真言

    古人总结产后调养的四件注意事项。出清·袁于江《生生宝录》。一曰静,二曰淡(咸伤肾后而绝产,酸伤肝行步艰难,煎炒厚味伤脾),三曰乐(乐则血气易和),四曰坐(使血不上攻)。

  • 黄水粘疮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黄水疮。见该条。

  • 孟夏痹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阳明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四月之时,故名之曰孟夏痹也。”详手阳明经筋病条。

  • 阴维穴

    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出《针灸甲乙经》。即大赫,见该条。②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即内关,见该条。

  • 八法

    八种治疗方法。见《医学心悟》。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八纲辨证,概括对多种病证的治疗,制订出来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里、在上属实用吐法;在

  • 韩止轩

    【介绍】:见韩善徵条。

  • 九脏

    五神脏与四形脏的合称。神脏指五脏;形脏指胃、大肠、小肠、膀胱。《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参见神脏、形脏条。

  • 卵缩

    证名。指睾丸上缩之证。多因足厥阴肝经病变所致。《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

  • 伤寒准绳

    书名。《证治准绳》组成部分。又名《伤寒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卷1介绍伤寒总例;卷2~4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