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寒症与热症间代而作,日发一次或数次的症状。为伤寒少阳病主症。《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类证活
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热入血分是温热病入血的深重阶段,容易消耗阴血和迫血妄行。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1564年。李时珍鉴于高阳生《脉诀》可商之处颇多,遂撷取诸家脉学精华,撰成此书。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作者以明晰的语句和生动的比
出《本草纲目》。又名麻虫、苍耳虫。为寄居于菊科植物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解毒。治疔肿,无名毒肿,恶疮,痔疮。以香油浸渍,用时取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见《四川中药志》。为蜗牛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野芋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旁开3寸处(《中国针灸学》)。主治偏坠,睾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书名。清·计楠撰。3卷。刊于1804年。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诊治经验。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证名。又名嗽吐脓痰。小儿咳嗽而咯脓痰的病证。多为感受风热邪毒,熏灼于肺,痰热内蕴,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所致。可用桔梗汤,或苇茎汤加鱼腥草、红藤、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