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针灸甲乙经》。即巾针。《证类本草》谓“布针,用缝布大针也。”参见巾针条。
见《甘肃中草药手册》。为猪毛菜之别名,详该条。
见《丹溪心法》卷三。即三才封髓丹第一方,见三才封髓丹条。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小产,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四。即杏仁煎第一方,见杏仁煎条。
古病证名。亸,垂下;曳,拖拉。指因风气而致的肌肉麻痹、肢体纵,不能收摄抬举者。见《圣济总录》卷七。如面瘫、偏枯、某些截瘫或肌肉顽麻病证,多与风气有关。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鸡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主治中风口,下牙痛,手痛等。艾炷灸3~7壮。
医案著作。赵守真撰。本书选收作者临床验案100例,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妇科、儿科治例。所列医案较系统地叙述病证的过程,辨证的重点,诊断的依据,处方的准绳等内容。对充实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辨证论治在
病名。见《医述·大便》。指大便秘结因胃实而致者。《洁古家珍·杂方》:“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参见实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