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7册。日本·下津寿泉撰。刊于1709年,书中引用中国医籍74种,比较扼要地介绍了小儿科106种病症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2卷,已佚。
【介绍】:见张世贤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以口部外形的六种变化,作为辨证的参考。①张(口开不闭),主病虚。②噤(口闭不开),主病实。③僻(左右斜,口角缓急),主肝经风痰。④撮(上下唇紧聚),主邪正交争,正虚邪盛。⑤振(寒栗鼓急,上下振摇),
见《本草纲目》。为梨之别名,详该条。
耗散的元气。《灵枢·终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为热毒蕴积而引起疮疡。临床表现以局部出现焮红、作痛、发肿、发痛。热毒炽盛,累及脏腑则可出现里热的证候,如烦热、便秘等。治宜清热解毒,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之类。
①出《神农本草经》。为青葙之别名。②出《神农本草经》。为青蒿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