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垣试效方》卷五。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系指喉癣之由于肝肾虚损者。详见喉癣条。
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又称精寒。详该条。
证名。指眼角拘急。《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
病名。生于项后发际处之疮疖。见《疡医准绳》卷三。多由内郁湿热,外受风火所致。初起形如粟米,渐大如黍豆,坚硬高起,顶白根赤,痛痒较甚,破后流少许脓液,时破时敛,缠绵难愈。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化湿。内服五味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蚕豆茎,详该条。
见《桂海虞衡志》。即韶子,详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见鱼腹条。
见《湖南科技情报(医药卫生)》1973;(3):44。为八月札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