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本草
见重广英公本草条。
见重广英公本草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中脘疽。见该条。
病在下焦及服补养药、补肾药、驱虫药均可在饭前服。《神农本草经》:“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出《温热论》。治疗温病表证挟湿的方法。温病初起挟有表湿,于辛凉解表剂中加用芦根、滑石一类渗淡利湿药,使湿从下去,温热即易于清解。
【介绍】:宋代医生。广州人。曾专心研究医学,常为贫苦人治病而不受酬报。
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即房劳。详该条。
见《岭南科学杂志》。为笔仔草之别名,详该条。
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详六律条。
见《陆川本草》。为蒲葵之别名,详该条。
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其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九次,再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多次,能导引阴阳之气,用以治疗水肿、气胀等症。
骨名。①出《灵枢·邪客》。张景岳注:“为掌后高骨。”②即腕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腕骨,……一名壅骨,俗名虎骨,其骨大小六枚。凑以成掌,非块然一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