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未产目病号兼胎。”即妊娠目病。详该条。
见《普济方》。为棕榈皮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喉舌备要》:“此症发时喉内四周红肿,在腑中左右有白膜、黄膜两片屈曲相缠,缠上者轻,缠下者重……此是肝肺发来之阴毒,治法不可大清。宜用甘桔汤治之。”或黄连温胆汤、粘子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缠喉风。
①中府穴别名。《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中府属手太阴经。位于胸壁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六寸处。②胸两旁的
即玄菟丹,见该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莽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天津医学通讯》。1971;(6):1。为喜树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松汉。上海人。因臂部骨折,经时医杨雨苍治疗,遂从之学伤科,后以伤科名于当地。于1808年撰《伤科补要》一书(1818年刊行)。
体表部位。见《银海精微》。即上睑。详该条。
指眼球。《银海精微》:“目睛斜视倒目者何也?答曰:肝经受风邪所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