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由阴跷脉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灵枢·热病》:“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难经·二十九经》:“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奇经八脉考》:“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癎,寒热,皮肤淫
络脉中的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
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物《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见血清之别名,详该条。
《普济方》卷九方。人参三钱,丁香二钱,白术、全蝎、天麻、木香、茯神、防风各一钱,羌活、僵蚕各五分。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至七丸,糯米饮送下。治婴儿解颅。
《世医得效方》卷三方。又名舒筋三圣散。延胡索、官桂、当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治血滞腰痛及挫闪;并治寒腿痛,或口眼斜,左急右缓,血脉受邪者。或加牛膝、桃仁、续断亦可。《证治准绳》亦有
眼科病证。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赤脉传睛。详该条。
配穴法之一。指以背俞穴与募穴相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如胃病之取胃俞、中脘;肝病之取肝俞、期门等。详见表。俞募配穴表
见《河北药材》。为秦艽之别名,详该条。
藏医学著作。(藏名《门吉钦本》)。汉族医僧马哈德瓦和藏族翻译家达玛郭卡合作编译。成书于七世纪中叶。全书内容主要以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论述404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等为
《内经》十二脉之一。同紧脉。《诊家正眼》:“曰急者,紧之别名也。”